【鉴定中药材名】高良姜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r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。李时珍释其名曰:“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,故得此名。按高良,即今高州也。汉为高凉县,吴改为郡。其山高而稍凉,因以为名,则高良当作高凉也。”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高良姜的始载本草为《名医别录》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出高良郡,人腹痛不止,但嚼食亦效。形气与杜若相似,而叶如山姜。”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春生茎、叶如姜苗而大,高一二尺许。花红紫色如山。二月三月采根,暴干。”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高良姜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多年生草本,高40~100cm。根茎横走,圆柱形,棕红色或紫红色,节上有环形膜质鳞片,并生须根。叶互生,2列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20~30cm,宽15~25mm,先端渐尖或尾尖,基部渐狭,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锯齿,两面均无毛;无叶柄;叶鞘开放,抱茎;叶舌薄膜质,棕色,披针形,长2~3cm。总状花序顶生,直立,长6~10cm,花序轴被绒毛,红棕色;小苞片极小,长不超过1mm;花萼筒状,长8~10mm,棕黄色,顶端不规则3浅裂,外被小柔毛;花冠管漏斗状,长约1cm,裂片3,长圆形[8u58药材网www.bjjtfy.com.cn],后方1枚兜状,唇瓣卵形,长约2cm,白色而有红色条纹;发育雄蕊l;子房密被绒毛。蒴果球形,直径约10mm,熟时红色。花期4~9月,果期9~11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呈圆柱形,多弯曲,有分枝,长5~9cm,直径1~1.5cm。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,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,每节长0.2~1cm,下面有圆形的根痕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,纤维性,中柱约占1/3。气香,味辛辣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横切面:表皮细胞外壁增厚,有的含红棕色非晶形物。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,外韧型。内皮层明显。中柱外韧型维管束甚多,束鞘纤维成环,木化,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,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;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。
【生境分布】野生于荒坡灌丛或疏林中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。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【采集加工】夏末秋初采挖,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晒干。
【性能功用】辛,热。归脾经、胃经。温胃散寒,消食止痛。用于脘腹冷痛,胃寒呕吐,嗳气吞酸。内服:3~6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【附注】置阴凉干燥处贮藏。
8u58药材网 / 1970-01-01 08:00:00
高良姜的营养价值:含有高良姜素(Galangin)、山柰(Kaempferide)、皮素(Quercetin)及挥发油。油的主要成分为1,8-桉叶素(1,8-Cineole)和桂皮酸甲脂(Methylcinnamate)。高良姜的辛辣成分为高良姜酚(Galangol)。有温脾胃、祛风寒、行气止痛的作用。炮制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薄片,晒干或低温
高良姜性味辛、热。入脾、胃经。具有散寒止痛,温中止呕的功效。高良姜在临床中常用于脘腹冷痛,可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使用;若属寒凝气滞,胃脘疼痛则常与香附等配伍使用;高良姜还用于胃寒气逆,呕吐清水,可与生姜、半夏等药物配伍使用,或者是配合大枣煎服。高良姜还有抑菌的作用,对于溶血性链球菌、白喉杆菌、肺炎双球菌以及伤寒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。另外,高良姜还有利胆的作用,同时
老式卤菜方式让现代人口味变重了,不加点添加剂是有点难去腥味的。卤料包我是一直用纱布包好置在汤中,久了,觉得差不多了才捞出,您卤一次换一包那得多大成本呀。
1、乳母不应喝带药性的汤、茶,因为您吃进的东西消化吸引后,其成分能通过乳汁分泌而影响婴儿。2、乳母注意膳食营养调理身体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。
© 2016-2025 bjjtfy.com.cn 中医词典在线查询 8u58药材网
豫ICP备160101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