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概述】黄芩为大宗常用中药材,应用历史悠久,具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、安胎的功能,行销国内外。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根。分布于东北三省,以及山西,内蒙古,河北,山东,甘肃等省。主要为野生,近代已试改家种成功。
【生长环境】黄芩生长于石砾质或黏土质山坡、山顶草原、丘陵坡地、草原,也常见于较干旱的荒山坡、土岗以及草原型石砾质山地阳坡。喜温和气候和光照,耐旱且耐寒,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,土质疏松,肥沃的土壤生长。
【种植技术】
1、选地:栽培黄芩以排水良好,肥沃的腐殖质土壤和沙质壤土为最好,表土宜深厚膨软,下层土含有沙砾。低湿地排水,不良及黏性强而坚硬的土壤,不适宜栽种。气候宜于温暖而稍微寒冷的温带北部与中部地方,降雨量适中的地域。
2、采种育苗:选择发育良好健壮的2~3年生植株作为采种母株。通常7月开花,9月果实逐渐成熟,就可采收,待干燥后储藏;或与土沙混合,埋藏在土中。选气候温暖,阳光照射良好的地方设置苗床。将土地翻耕,打碎土块,同时施以腐熟堆肥、人粪尿及草木灰作基肥,以土壤充分混合,再整理宽100~200cm的畦,畦长可视地形而定。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,播种采用撒播或条播均可。撒播时注意疏密要均匀,条播距离7~10cm,播后覆薄土一层,土面再盖稻草,以防畦面干燥板结,使种子发芽整齐良好。发芽后除去覆草,在幼苗生长茂密的部分,要拔除弱小的幼苗,如见有杂草发生,也须随时拔掉。在育苗期宜施入粪尿1~2次,到幼苗生长13~17cm时,可进行定植。
3、移栽:定植移栽期在秋季的9月[8u58药材网www.bjjtfy.com.cn],或在春天的4~5月。植前先将土地作畦,宽67cm,株距23~26cm。选发育良好的壮苗,每穴载1株,覆土轻压,使根部与土壤密结。
4、分株繁殖:4月上旬于黄芩根茎萌发新芽以前,挖出3年生的黄芩全株,选择无病虫害且根茎比较完整者,将主根切除供药用,然后依根茎自然形状用刀劈开,按行距30~40cm,株距10~12cm栽植即可。
【栽培管理】
1、松土除草:幼苗栽植成活后,随时注意除草,并松土与培土2~3次。松土宜浅,注意勿伤根部,以免腐烂。
2、施肥:基肥用堆肥、大豆饼、草木灰等。追肥用人粪尿与硫酸铵等。在生长期间分期施用追肥2~3次。
3、摘除花蕾:当花蕾发生时,及时摘除,以促进根部发育生长。
4、病虫害防治:主要是叶枯病,危害叶片,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。防治方法:少量发生时,可挖出病株烧掉,消灭越冬菌源。发病初期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1:1:120波尔多液喷雾,每7~14天1次,连续2~3次。
【收获与加工】春秋两季采收。挖取根部,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,晒至半干,撞去外皮,再晒至全干。
【药材形状】呈圆锥形,长7~27cm,直径1~3cm,根头粗大,有茎痕或残存茎基。表面黄棕色,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网纹,并具疣状支根痕,老根中心有枯心,内部暗褐色,俗称“枯芩”;新根色鲜,内部充实,无枯心,俗称“子芩”。质坚脆,易折断,断面皮部黄绿色,木部黄棕色。气微,味苦。
8u58药材网 / 1970-01-01 08:00:00
中药材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根入药,有抗菌消炎、降压利尿、解毒利胆等作用,是一种常用中药材,主产于河北、辽宁、陕西、山东、内蒙古、黑龙江等省区。黄芩喜温暖,耐严寒,地下部可忍受-30℃的低温;耐旱怕涝,在排水不良或多雨地区种植,生长不良,容易引起烂根。
黄芩播种后,应浇水保墒,以利出苗。齐苗后,应注意中耕除草。若规模种植应于苗前采用药田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,可有效防除各种杂草。干旱天气及时浇水,阴雨天气注意排水。立秋前后,应追肥一次: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,磷酸二氢钾10公斤。越冬黄芩应于冬季在畦面上撒一层土杂肥。黄芩现蕾后,除留种株植外,应全部剪去花枝,以防养分消耗,促使地下根茎生长。
黄芩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。症状是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延伸呈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,迅速自上而下蔓延,致使叶片枯死。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。此菌在病叶上越冬,翌年在温度适宜时,病菌的孢子借风、雨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生侵染,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。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,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。
,可以喝的,是有去火的作用,再者平时多喝水可以有效的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。
慢性乙肝应该没问题,但最好做一次检查,看看有没有副作用或者看看效果怎样。中药也可引起肝损害
黄芩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,野生于山顶、山坡、林缘、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,由于野生资源的逐渐匮乏,现多为人工栽培,我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,黄芩的繁殖方法有扦插繁殖、分根繁殖和种子繁殖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!
© 2016-2025 bjjtfy.com.cn 中医词典在线查询 8u58药材网
豫ICP备160101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