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鉴定中药材名】茜草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.的干燥根及根茎。茜,由西字演化而来。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东间诸处乃有而少,不如西多。”此草在古代主产于我国西部地区,故名茜草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茜草原名茜根,其始载本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可以染绛,……生乔山川谷,二月三月采根,暴干。”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,不如西多。”《蜀本草》引《新修本草图经》云:“染绯草叶似枣叶,头尖下阔,茎叶俱涩,四五叶对生节间,蔓延草木上,根紫赤色。今所在有,八月采根。”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茜草十二月生苗,蔓延数尺。方茎中空有筋,外有细刺,数寸一节。每节五叶,叶如乌药叶而糙涩,面青背绿。七八月开花,结实如小椒大,中有细子。”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本品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 多年生攀援草本,根细长,多数丛生,微弯曲,外皮黄赤色,断面淡红色。茎四棱形,棱上有倒钩刺。叶4片轮生,其中一对较大而具长柄;叶片三角状卵形,长2~9cm,宽1~4cm,先端渐尖,基部浅心形,基出脉5条,腹面粗糙,叶下面中脉和叶柄上均有倒刺。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,顶生或腋生;花冠辐射状,5裂,淡黄色,有缘毛;雄蕊5,生于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,柱头头状。浆果球形[8u58药材网www.bjjtfy.com.cn],肉质,熟时红色转黑。花期7~9月,果期9~10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根茎呈结节状,丛生粗细不等的根。根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10~25cm,直径0.2~1cm;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;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皮部狭,紫红色,木部宽广,浅黄红色,导管孔多数。气微,味微苦,久嚼刺舌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根横切面:木栓细胞6~12列,含棕色物。皮层薄壁细胞有时含红棕色颗粒。韧皮部细胞较小。形成层不甚明显。木质部占根的主要部分,全部木化,射线不明显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。
【药材理化鉴定】取本品粉末0.2g,加乙醚5ml,振摇数分钟,滤过。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1ml振摇,静置使分层后,水层显红色;醚层无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观察,显天蓝色荧光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。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;主产于河北、陕西、安徽、山东、江苏等省。
【采集加工】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。
【饮片炮制】
1.茜草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或段,干燥。
2.茜草:炭取茜草片或段,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。
【性能功用】苦,寒。归肝经。凉血,止血,祛瘀,通经。用于吐血,衄血,崩漏下血,外伤出血,经闭瘀阻,关节痹痛,跌扑肿痛。内服:6~9g。水煎服。
【附注】置通风干燥处贮藏。
8u58药材网 / 1970-01-01 08:00:00
生用或炒碳用。茜草苦凉,入肝经血分,即能凉血止血以治吐血、衄血、便血及崩漏等症,又能行血化瘀以痛经闭。因其有活血化瘀之功,故用于止血,而无留瘀之弊。
若服用解热镇痛药出现白细胞减少过于明显,应立即停服或换药,服用本品用药有一定的作用,日常也可以考虑选用用鲨肝醇片、利血生和维生素B4进行治疗。
茜草猪蹄汤:材料:猪蹄250克,茜草30克,大枣5枚,葱10克,姜10克,精盐5克,料酒10克。操作:1.猪蹄洗净,切成块。2.将荽草、猪蹄、大枣及调味料放入锅中,加清水约750克,先用大火烧开,再改小火炖至肉烂即可。功效:益气养血、调中和胃、化淤止血,对于产后气虚血弱,兼有淤血而致出血者有效,既可祛病,又可补益,相得益彰。
茜草的染色部位是在根部,根部的色彩是淡红土黄色;因其具药效,因此在中药店里仍可买到。染出色相会因其品种不同,而有不同的色相。
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,具有止血、抗炎、抗肿瘤等作用。脾胃虚寒、精衰血少、阴虚火旺者及无瘀滞者慎服。那么,孕妇能吃茜草吗?
© 2016-2025 bjjtfy.com.cn 中医词典在线查询 8u58药材网
豫ICP备16010184号